English

难忘的学车生活

1999-08-30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1969年,在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的浪潮中,我应征入伍。部队驻在辽宁瓦房店。那个年月,能当兵,又被分配到汽车教导连,实属福份不浅。

教练车是苏式“嘎斯51”型卡车,据说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,木制的驾驶室,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。教练场设在飞机场的滑行道上。当地人戏说:“瓦房店一年刮两次风,一次刮6个月。”风夹着严寒,裹着黄沙,无情地抽打着每一个人。一周下来,许多南方籍的同志都长了冻疮,手肿得像馒头,脚穿不进大头鞋,驾驶动作自然难以准确到位。

不知谁发明了“练前热身法”,在进入驾驶室前,搓手、跺脚、按摩全身关节。还别说,这招儿真灵,既治愈了冻疮使动作逐步到位,又能驱走一些寒意。为了尽快掌握驾驶技术,我们按照教练的指点,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动作。回到营房,反复揣摸所学知识:油离配合、增减档位、坡路起步、蛇形倒车……吴增弟这位来自江苏的同志,年龄较大,少言寡语,为了跟上进度,熄灯后坚持在被窝里练习基本动作。仅一个月挂零儿,新发的军被竟被他踹得棉絮离股,中间透了亮。

基本动作过关后,教练车终于开到哈大公路。根据教导连规定:教练车上路后不准空载。所载货物是海盐,每天往返于复州湾盐场和老虎屯火车站之间。盐池里新起出的盐带有很大的水气,装袋后麻袋湿漉漉的,一袋足有300斤,每车需装16袋,到站后又要扛着麻袋过磅、上跳板。对于我这个19岁的学生兵来说,真有点“小鸡吃黄豆———强努”。这麻袋一上肩,压得我两眼冒金星。几次连人带麻袋一块儿从跳板上掉下来,身上摔得青一块,紫一块儿的。双手被盐沤蚀,露出了鲜肉。方向盘上留下了斑斑血痕。半年多艰苦的磨炼,我们顺利地通过了各科的考试。捧着盖有钢印的鲜红的驾驶证,张张笑脸挂满了晶莹的泪珠。

前几日,单位的几位年轻人领取了驾驶证,争相传看,喜形于色,不由得想起自己初到部队时难忘的学车生活,是苦?是甜?我也说不清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